《〈孟子〉两章》教学设计
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,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,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。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?以下是小编整理的《〈孟子〉两章》教学设计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《〈孟子〉两章》教学设计1[教材分析]:
《(孟子)两章》选自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。战国时期,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,为了求得生存,乃至建立霸业,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。面对这种现实,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。
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一文主旨十分明确,突出强调“人和”的重要性,“人和”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,具体地说,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,而人心的向背,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“得道”。从战争谈起,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。
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,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“大任”的显贵人物为例,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,才能有所作为,才能成就大事,井由此引申,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,最后得出“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”的结论。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,显得水到渠成。
教学两篇短文,应在疏通文句、理解文意的基础上,引导学生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,品味排比、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,全面认识《孟子》散文的艺术特点。学习文言文,重在古今对读,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,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。基于此,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“得道 ……此处隐藏15822个字……言归纳。
(苦尽甘来;先苦后甜;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……)
4、第三段给了你哪些启示?(言之成理即可)有几层含义?(两层)层次之间是何关系?(教师点拨:前者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一番挫折、困苦,才会发奋图强;后者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,从反面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。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将中心论点隐含其中)
5、最后一段与前面三段是什么关系?
(论点与论据的关系。)
6、对比本课两文,说说两文各自的论述重点是什么?两文语言上有何共同的特色?(明确:前者着重论述“得民心者得天下,广施仁政定安邦”,后者着重论述“久经千辛长才干,常思忧患求生存”,即“困境出人才,居安应思危”的道理。孟子语言的特色是气势磅礴,语句流畅,善于雄辩,善用骈句中的
排比来增强说理的气势,善用对偶句来揭示主旨)
7、两文中还有不懂的吗?
(据实解决。)
四、教师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本节课学习要点
(学生学习情况总结椐实而论。)
本课启示:仁者天下无敌;居安思危。
五、指导理解记诵
六、拓展练习
1、注意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:
⑴三里之城()
⑵池非不深也()
⑶兵革非不坚利也()()
⑷委而去之()
⑸亲戚畔之()
⑹征于色,发于声,而后喻()()
⑺入则无发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()()
2、联系生活实际,就本文感兴趣之处,写写读后感,题目自拟,字数在500字以上。
〖板书设计〗
〖教学反思〗
教师课后完成。